時至今日,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指標和日益豐富的ESG實踐,ESG已不再是企業的邊緣議題。如何精準施策、高效管理以提升自身的ESG競爭力,成為擺在眾多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企業應優先採取哪些ESG策略?

World-Class Hub for Sustainability
時至今日,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指標和日益豐富的ESG實踐,ESG已不再是企業的邊緣議題。如何精準施策、高效管理以提升自身的ESG競爭力,成為擺在眾多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企業應優先採取哪些ESG策略?
The rapid rise in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investment in recent year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Do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unds vote the way they talk? Do they walk the walk or only talk the talk?…
【明報專訊】學術界通過「政商學」有機結合實現對ESG發展的積極影響,並將成果傳導至政界和商界。香港大學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何國俊認為,跨界合作的模式之一為政府提出相關需求或搭建平台,由學術界針對性承擔科研任務,提供解決方案並為企業所用。政府亦適當提供科研資金或行政簡化,促使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以至商品化,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進步。
隨着全球溫度變暖,極端炎熱的天氣日益嚴重,乾旱、山火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愈來愈高。同時,溫度上升加劇水的蒸發,導致極端降雨以及颱風更加常見,氣候變化所導致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多。
在2002年8月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可持續公共採購(Sustainable Public Procurement)概念首度被提出。此後,這一概念逐漸成為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領域的關注焦點,並被納入公共採購制度的嶄新政策方向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踐範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更將之視為馬拉喀什全球氣候行動夥伴關係(Marrakech Partnership for Global Climate Action)的關鍵一環。
生物多樣性風險(biodiversity risk)和氣候風險(climate risk)都是環境問題,但兩者關注的領域和影響因素各有不同。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物種類、基因和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是生態系統健康、可持續性和抵禦外來干擾的基礎。生物多樣性風險是指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可能性,可能源於生態破壞、氣候變遷、污染、過度開發和入侵物種等。此類風險足以嚴重影響人類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如糧食安全、水資源和藥物研發。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以降低生物多樣性風險,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意義。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市場」)旨在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截至2023年7月16日,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運行已滿兩周年,累計交易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399億噸。

【明報專訊】學術界通過「政商學」有機結合實現對ESG發展的積極影響,並將成果...